高层政策接连落地,“稳投资”怎么稳才能真的稳?

投资是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既稳当前,也稳长远,对确保稳投资高质量健康发展尤为重要。稳当前,就是要敢于清除长期存在的、不利于公开公平投资环境的各种人为障碍,对饱受诟病的投资痛点堵点难点狠下决心,靶向治疗;稳长远,就是在坚决消除各种人为“门”“坎”“卡”的同时,把创造稳定公平公开的投资营商环境作为改革目标。

近期,一系列关于稳投资的政策法规部署正在紧锣密鼓展开。

10月23日下午,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发布,这是首部国家层面关于投资营商环境的规制条例。此前10月1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以更优营商环境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稍早前的6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正式发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9年版)》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9年版)》。这都清晰表明党中央、国务院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稳投资”,正在从实践操作到政策法规层面全面推进实施。

投资是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稳投资工作,形成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举措和方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不过,在实践中,囿于区域地理、发展程度和历史文化差异等原因,许多稳投资方法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法律与规制,一些稳投资手段还带有临时性、暂时性、过渡性或者地域性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的稳定性和积极性。党中央、国务院强化顶层设计,就是要使投资营商环境走上法治轨道,从法律规制上确保稳投资既能稳当前,也能稳长远。

既稳当前,也稳长远,对确保稳投资高质量健康发展尤为重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探索出改革开放的伟大道路,对内向民间投资开放,对外向外商投资开放,由此带来了经济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新时代,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主线,但也面临更为复杂严峻的国际经贸形势和经济下行压力。因此,稳投资既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长远保障,也是共克时艰、应对经济放缓压力的重要举措。这就需要我们切实厘清思路,提高认识,从稳当前和稳长远出发,扫清稳投资道路上的各种障碍与阻力。

稳当前,就是要敢于清除长期存在的、不利于公开公平投资环境的各种人为障碍,对饱受诟病的投资痛点堵点难点狠下决心,靶向治疗,见子打子,见招拆招,不留死角,不要久拖不决,不搞“下不为例”。这就需要有舍我其谁的勇气和壮士断腕的决心,为大局敢于跳出部门利益、集团利益和个人“政绩”;也要有敢为人先的信念和胸怀,不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借口而延缓改革、回避改革,不以“明日之事且待明日”为理由拒绝从现在改革、从我改革,而是要以时不我待、功成有我的气魄,把本部门、本地区、本行业改革融入良好投资营商环境之中。

稳长远,就是在坚决消除各种人为“门”“坎”“卡”的同时,把创造稳定公平公开的投资营商环境作为改革目标,既要敢于破除当前各种不利于稳投资的“潜规则”和“硬掣肘”,更要为投资者创造有利于长期投资、长线投资、敢于投资的政策法规环境。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首先从思想上纠正对稳投资的模糊、错误认识,以法律规制把权力“这只手”约束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轨道上来。

对投资者而言,透明的政策预期、公平的法律保护是稳定投资信心和长远发展的“金钟罩”“定心丸”,“吃偏饭”“走偏门”“拉关系”只是一把纸伞。因此,最好的稳投资就是从法律层面创造良好的投资营商环境,让法治成为投资高质量发展的“守护神”。

稳投资是稳增长关键抓手

以稳投资促进稳增长,把稳投资作为稳增长的关键抓手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要正确认识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不能把投资与消费对立割裂。另一方面,稳投资要打破市场身份界限,真正消除身份歧视。同时,以稳投资促进稳增长,需要找准投资增长或者下降的背后原因,对症下药。

从最新发布的今年前三季度数据来看,我国经济继续保持稳健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下行压力较大。透过这一特征,有一个直观表象与增速放缓相随,投资增速总体也在放缓。这就表明,投资放缓给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尤为明显。因此,作为“六稳”工作之一,稳投资直接关系经济增长。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宏观形势下,以稳投资促进稳增长,把稳投资作为稳增长的关键抓手,具有更为突出的意义。

多年来,在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出口、消费传统“三驾马车”中,投资一直保持较为强劲的增长势头和引领势头,也带来了较为强劲的增长动力。从几组数据可以粗略看出,2005年至2011年,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速超过13%,此后从2011年至今,年均增速仅为2.3%;民间投资自2015年开始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下行,2016年以来投资增速低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这一投资曲线,与国内经济发展曲线保持基本一致。可见,投资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调速换挡,投资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由此推动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不断加大,并连续几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在“三驾马车”中出口形势充满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依然保持足够活力。这一变化,恰好说明中国经济均衡性正在增强,结构更加合理优化,我们更应该注重追求投资有效性和质量化,稳投资、促消费,保持经济增长运行在合理区间。

这就需要厘清几个关系。一方面,要正确认识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不能把投资与消费对立割裂。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增大,既表明经济增长韧性增强、质量提升,充分体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也要清楚地看到,从消费角度来说,无论是生产性消费还是生活文化消费,本质上都属于投资。消费动力增强,既能更好地促进投资,本身也是投资促进经济增长、推动收入增加的结果。只有经济增长下的扩大消费,才能源远流长,永葆活力。

另一方面,稳投资要打破市场身份界限,真正消除身份歧视。打破投资身份界限,是我们多年努力的目标,但现实中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只闻楼梯响,“身份论”的影响依然存在。从发展过程可以看到,什么时候投资市场上三六九等标签严重,什么时候投资就会出现下降,增长乏力。这就需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要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依法促进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同时,以稳投资促进稳增长,需要找准投资增长或者下降背后的原因,对症下药,不能仅仅为了应付投资“升或降”,临时抓、突击抓甚至运动式抓,这就会陷入反复纠结、原地踏步的老路。对属于营商环境问题的,要立足于创造良好法治营商环境;对属于政策性鼓励引导的,就从政策引导上更加明确规范,引导投资更加注重质量效益,防范各种风险发生;对属于市场竞争的,就放手让市场“这只手”发挥作用,以此提振市场信心,确保以稳投资促进稳增长。

稳投资不是走过度依赖投资老路

稳投资并不是走过度依赖投资的老路,也不是为了解决一时困难搞强刺激和“大水漫灌”,而是把解决难题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以新发展理念在纾困解难中走上新发展道路,稳高质量的投资。在投资方式上,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则,按照市场配置资源要求改革体制机制,确保有效投资,提升投资效率。

稳投资作为“六稳”的重要方面,既是应对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的有力举措,也是发挥投资对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性作用、谋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长远之策。

当前,我国已经具备稳投资的基础和条件。面对经济承压、稳中有变的情况,我们有及时发挥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的空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有不少短板和弱项需要补齐跟上,需求潜力很大;储蓄水平较高,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工具箱”很丰富;民间经济活跃,外资仍然看好中国庞大消费市场和投资市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宏观调控能力和方法手段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变化。

与以往不同的是,稳投资并不是走过度依赖投资的老路,也不是为了解决一时困难搞强刺激和“大水漫灌”,而是把解决难题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以新发展理念在纾困解难中走上新发展道路,稳高质量的投资。稳投资切入点将更准,支持环境更稳健,更有利于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有利于抓住既能够满足群众期盼,又有利于拓展内需、促消费、补短板,不会导致重复建设的重大项目,扩大有效投资,实现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

具体来看,稳高质量投资要着重解决好三方面问题,即投什么、谁来投、怎么投。

投什么?在投资领域和方向上,要符合经济增长规律和产业发展趋势,防止在稳投资口号下,各地争先上项目、拉工程,导致无效建设或“半拉子”建设。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稳投资重要的是稳实体经济投资,特别是符合高质量发展的制造业投资,避免投资“脱实向虚”。目前,我国制造业不少方面仍处于全球产业链中低端,重大技术装备攻关、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培育壮大新动能等方面,转型升级空间很大。此外,在基础设施领域、民生领域等都存在许多弱项“短板”。

谁来投?多年来,我国投资主体主要包括政府、国企、民企和外企。政府投资并不是不需要,但要精准科学,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粗放式投资,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甚至一手包办。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增大,政府投资更要做好“店小二”投资和“引导式”投资,重点投向经济发展短板和民生社会领域,拉动和撬动社会资本。当前,稳投资尤其要从优化营商环境和深化“放管服”改革入手,释放民间投资积极性,提振民间投资信心,稳定外资,引导投资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转变。


怎么投?科学解决怎么投,是确保稳投资发挥稳增长作用的关键。在投资方式上,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则,按照市场配置资源要求改革体制机制,确保有效投资,提升投资效率。现在有的地方财政要么有钱花不出去,一些地方发债资金长期闲置,要么有了钱乱花,没有钱也乱花;一些国企投资效率低,过度投资,或者追求投资总量;一些民间资本不能投、不愿投、不敢投、不知往哪里投;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既有体制机制问题,也有思路方法问题。

解决投什么、谁来投、怎么投,根本办法在于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只要方法对头,措施对路,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和防风险意识,稳投资就能对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发挥关键作用。 

相关产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