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无事不扰”企业被检查量环比下降79.1%,切实为企业减负

记者从4月27日市市场监管局召开的全国市场监管数字化试验区(北京)建设两周年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自2024年7月1日本市全面推行“扫码检查”改革以来,截至今年3月底,全市扫码检查29.3万次,重复检查、低效检查提示阻断成功率达88%。此外,全市“无事不扰”企业已占全市企业总量的10.25%,首批“无事不扰”企业被检查量环比下降79.1%,切实为企业松绑减负。

全市累计调用电子营业执照应用量2.15亿次居全国首位

近年来,本市大力推广电子营业执照跨部门、跨区域应用,致力于将电子营业执照打造成经营主体身份验证基础设施、全场景电子政务服务通行证和电子证照信息集成化展示查询平台。目前,北京市已为270余万存量经营主体全部生成电子营业执照,经营主体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可随时通过“微信、支付宝电子营业执照小程序”下载应用。截至目前,230万户经营主体下载应用电子营业执照,占存量经营主体八成以上,近两年新设企业电子营业执照下载应用率达97%,全市累计调用电子营业执照应用量2.15亿次,居全国首位。

记者了解到,为了推进电子营业执照创新应用,本市打造全国首个支持电子营业执照“一照通投”的省级政府采购电子交易平台,支持经营主体使用电子营业执照在线注册、登录、电子签章、文件加解密等全流程招投标操作和跨地域电子投标,实现政府采购招投标“网上办、跨省通、无介质、零成本”,提升企业跨省参与政府采购便利度。目前。累计3.1万家企业利用电子营业执照,开展政府采购业务30余万次。

“无事不扰”企业已占全市企业总量10.25%

为改变政府部门以往“巡街式”“拉网式”为主的现场检查方式,市市场监管局推动49个监管部门应用数据比对、远程检查、企业自主提交材料等八种非现场监管方式,以科技手段赋能高效精准监管,将现场检查转变为“不见面”“非接触”式监管。截至今年3月,全市非现场检查量占比达40.9%,实现1682项监管数据跨部门共享共用,为企业减负成效明显。

此外,自2024年7月1日以来,本市全面推行“扫码检查”改革,全市各监管部门执法人员对企业开展检查时,必须先统一扫描营业执照上的“企业码”,才能实施行政检查和现场访企活动,并对重复检查、低效检查进行提示阻断。截至今年3月底,全市扫码检查29.3万次,重复检查、低效检查提示阻断成功率达88%。

与此同时,为了发挥信用激励和约束作用,本市以“风险+信用”分级分类评价结果为基础,将专精特新、小巨人、人工智能、大型企业总部等重点行业企业纳入“无事不扰”企业清单。截至今年3月,全市“无事不扰”企业总量达到23.1万,占全市企业总量的10.25%。另外,首批“无事不扰”企业被检查量环比下降79.1%,切实为企业松绑减负。

客运索道及大型游乐设施“五一”即可“一台一码”智慧监管

去年,市市场监管局在全市8万余台居民住宅老旧电梯上开展试点,为每一部电梯赋予唯一的二维码,并搭建“一梯一码”智慧监管平台。电梯维保人员扫码进行人脸识别和位置定位验证后即能进行现场维保,每年可以减少700万份纸质维保记录。市民在日常乘梯过程中扫描二维码,可以获取电梯的维护保养、检验检测等相关信息,并设置紧急呼救渠道,与消防救援部门形成电梯应急救援联动机制。本月底,全市31.6万台电梯将张贴专属“身份码”,实现“一梯一码”智慧监管全覆盖。

下一步,本市还将对特种设备开展“一台一码”智慧监管。市市场监管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处副处长尤晓源表示,在全面实施电梯“一梯一码”的同时,还将逐步在锅炉、压力容器(气瓶)、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和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等其他特种设备领域推广“一台一码”智慧监管,形成全市特种设备智慧监管全覆盖。“今年‘五一’前,全市客运索道和大型游乐设施将率先完成专属二维码张贴,实现‘一台一码’智慧监管,市民在假日期间游玩时即可扫码获取设备安全信息、监督设备安全状况。而其他特种设备将陆续张贴智慧监管二维码。”

平台企业有了全息档案及画像

平台企业有了“全息档案”和“全息画像”。记者从上午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本市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技术,搭建“北京市平台经济综合监管服务系统”,建立起平台生态各层次“全息档案”。目前,系统已汇聚数据超4200万条,构建起本市11个平台系、654个平台企业、819个互联网平台的“全景画像”。同时,系统支持对互联网广告、直播营销、网络交易的智慧化监测,已覆盖全市1000余个平台和媒体、7000余个直播间、100余万件商品,今年以来发现各类违法线索近4000条。 

相关产品

评论